1:碳纖維的孔徑以微孔為主,而且分布呈單分散型,適用于氣相吸附和低相對分子質量分子(小于300)液相吸附。針對不同應用領域,需要采用控制活化工藝、催化活化法和蒸鍍法對碳纖維的孔徑進行必要的控制和調整。
如在不同類型和形態(tài)的碳前驅體中添加一定數(shù)量的KOH,然后在一定溫度下碳化,可形成超大比表面積的活性炭和活性碳纖維,其微晶結構細晶化趨勢很明顯。日本的持田等利用化學氣相沉積(CVD)發(fā)現(xiàn)可將苯之類的小分子烴類氣相沉積在碳纖維孔壁上制得了孔徑可控,可分離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篩型碳纖維。如要制成可分離N2/O2的分析篩,則要求孔徑控制更為嚴密。
2:另外一種控制結構的方法是將碳纖維熱處理后再次活化。普通碳纖維結晶性差,導電、導熱不良,不能滿足燃料電池、電容等的應用要求,而用已石墨化的前驅體活化難以使微孔大量增加。但是,如果將碳纖維石墨化后進行二次活化則原消失孔處可作為活性點再次形成微孔,其表面積增大,其結晶性和導電性都比只經(jīng)一次活化的要好。碳纖維石墨化后再經(jīng)臭氧氧化,也能獲得較高比表面積和高結晶性的活性碳纖維。